2013年2月17日星期日

工資與馬爾薩斯


在《雇傭勞動與資本》中馬克思非常重要地提到了工資的不同於西方經濟學中的分類:「無論名義工資,即工人把自己賣給資本家所得到的貨幣量,無論實際工資,即工人用這些貨幣所能買到的商品量,都不能把工資所包含的各種對比關係完全表示出來。此外,工資首先是由它和資本家的贏利即利潤的對比關係來決定的。這就是比較工資、相對工資。實際工資所表示的是同其他商品的價格相比的勞動價格,反之,相對工資所表示的則是同積累起來的勞動的價格相比的直接勞動價格,是雇傭勞動和資本的相對價值,是資本家和工人的相互價值。實際工資可能仍然未變,甚至可能增加了,但是相對工資卻可能降低了。假定說,一切生活資料跌價三分之二,而日工資只降低了三分之一,比方由三法郎降低到兩法郎。這時,雖然工人拿這兩法郎可以買到比從前拿三法郎買到的更多的商品,但是和資本家的利潤比較起來,工人的工資終究是降低了。資本家(比如,一個工廠主)的利潤增加了一法郎,換句話說,資本家拿比以前少的交換價值付給工人,而工人卻得替資本家生產出比以前多的交換價值。資本的價值比勞動的價值提高了。社會財富在資本和勞動之間的分配更不平衡了。」

在這裡,馬克思還描述了商品的價格是如何由買主和賣主之間的競爭即供求關係決定的,說明了決定商品價格的競爭的三個方面。而這些描述是西方經濟學中所沒有的

最後,馬克思指出,「總括起來說:生產資本愈增加,分工和採用機器的範圍就愈擴大。分工和採用機器的範圍愈擴大,工人之間的競爭就愈劇烈,他們的工資就愈減少。……最後,上述發展進程愈迫使資本家以日益擴大的規模使用既有的巨大的生產資料,並為此而動用一切信貸機構,而『地震』也來得愈來愈頻繁,在每次地震中,商業界只是由於埋葬一部分財富、產品以至生產力才維持下去,——也就是說,危機來得愈益劇烈了。這種危機之所以來得愈頻繁和愈劇烈,就是因為隨著產品總量的增加,亦即隨著對擴大市場的需要的增長,世界市場變得愈加狹窄了,剩下可供榨取的市場愈益減少了,因為先前發生的每一次危機都把一些新市場或以前只被微微榨取過的市場捲入了世界貿易。」如果說,過去三十年裡,美國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發生得不那麼頻繁的話,那只不過是因為那時的前蘇聯和東歐地區以及中國的市場還沒有捲入世界貿易。隨著這次美國金融危機的爆發,剩下可供美國資本家榨取的市場大大減少了,今後的危機將會來得「愈頻繁和愈劇烈」了。

在馬克思的遺稿《工資》中我們看到,「取消星期日對工人來說,純粹是損失。雇主們竭力這樣來降低工資:他們保持工資的名義數額,卻強迫工人多勞動比如十五分鐘,縮短吃午飯的時間等等」。這表明在考察名義工資時,我們不能看周工資和日工資,更不能看年工資,而要精確地計算小時工資。因而,當前飽受非議的人均年工資的統計資料,從一開始就是沒有意義的。應當計算的是,年人均小時工資和年中位數工資。前者能夠較清楚地表達工人的勞動時間與收入的真實關係,後者能夠較清楚地表明,有多少人低於這個工資水準之下。

在談到,有人向工人建議盡可能學會各種勞動時,馬克思指出,「這樣一來,在一個勞動部門中出現工人供應過剩現象,就會立即波及一切部門」。此次美國金融危機涉及中國時,一些地方將培訓過剩的農民工作為應對危機的手段,而沒有注意到這種治標不治本的方法將會導致失業的蔓延。

在這裡,馬克思還提到了另一種意義上的相對工資:「為了確定相對工資,應該指出,一個塔勒對於工人和一個塔勒對於企業主有不同的價值。工人不得不以更貴的價格買更壞的東西。他的一個塔勒能買到的商品,不像企業主的一個塔勒所能買到的那樣多,那樣好。工人不得不成為揮霍者,違反一切經濟原則來進行買賣。「問題在於,「一切商品都減價,而最必需的生活資料卻不減價,其結果便是:工人穿上破衣爛衫,他的貧困蒙上文明的色彩。」

在這裡,馬克思談到了馬爾薩斯人口理論即竭力說人口比生活資料增加得快是自然規律的理論能夠喧囂一時的根本原因就在於它受到了資產者的歡迎。這是因為這種理論安慰了資產者的良心「責成他把冷酷無情當作一種道德義務,它將社會現象變成自然現象,並且讓他能像看待任何一種自然現象那樣心安理得、無動於衷地來靜觀無產階級大批餓死,另一方面,把無產階級的貧困看作是它本身的罪過並主張因此懲罰它。它說什麼無產階級可以用理智抑制自然的本能,並用道德監督的辦法來限制自然規律的有害發展。

http://blog.gmw.cn/blog-37098-139346.html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