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20日星期三
西方經濟學理論上的烏托邦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研讀筆記之二
在《馬克思和洛貝爾圖斯。卡爾馬克思「哲學的貧困」一書德文第一版序言》(205—220)中恩格斯指出,「李嘉圖理論的上述應用,——認為全部社會產品,即工人的產品屬於唯一的、真正的生產者,即工人,——直接引導到共產主義。但是,馬克思在上述的地方也指出,這種應用在經濟學的形式上是錯誤的,因為這只不過是把道德運用於經濟學而已。按照資產階級經濟學的規律,產品的絕大部分不是屬於生產這些產品的工人。如果我們說;這是不公平的,不應該這樣,那末這句話同經濟學沒有什麽直接的關系。我們不過是說,這些經濟事實同我們的道德感有矛盾。所以馬克思從來不把他的共產主義要求建立在這樣的基礎上,而是建立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必然的、我們眼見一天甚於一天的崩潰上;他只說了剩余價值由無酬勞動構成這個簡單的事實。但是,在經濟學的形式上是錯誤的東西,在世界歷史上卻可以是正確的。如果群眾的道德意識宣布某一經濟事實,如當年的奴隸制或徭役制,是不公正的,這就證明這一經濟事實本身已經過時,其他經濟事實已經出現,因而原來的事實已經變得不能忍受和不能維持了。因此,在經濟學的形式的謬誤後面,可能隱藏著非常真實的經濟內容。」這表明,第一,馬克思不是說怎麽做才合理或公平,而是說不這樣做必將行不通。第二,既然群眾的道德意識已經宣布資本主義雇傭制度和市場經濟是不公正的,這些經濟事實就已經過時了,就應當成為改革或革命的對象而不是方向。
在這裏,恩格斯還回答了現代西方經濟學沒有講清楚的「生產什麽,怎樣生產,生產多少」是如何決定的問題:「在現在的資本主義社會中,每一個工業資本家都是完全由自己負責進行生產的,生產什麽,怎樣生產,生產多少,都隨他的意。但是,對他說來,社會需要永遠是一個未知數,無論是所需要的對象的質量、品種,還是它們的數量,都是這樣。今天還不能充分迅速供應的東西,明天可能供應得大大超過需要。盡管如此,需要畢竟是這樣那樣地好壞得到了滿足,而總的說來生產的畢竟也是需要的東西。矛盾是怎樣解決的呢?通過競爭解決的。競爭又怎樣解決問題的呢?非常簡單:凡是品種、數量不符合當前社會需要的商品,競爭就使它們的價格落到它們的勞動價值之下,通過這種曲折的途徑,使生產者感覺到,他們或者是生產了根本不需要的東西,或者東西本身雖然需要,但生產的數量已經超過需要、成為多餘的了。……單個的商品生產者只有通過產品的跌價和漲價才親眼看到社會需要什麽、需要多少和不需要什麽。」因此,不均衡就是資本主義生產的常態,均衡就是西方經濟學理論上的烏托邦。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