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葉勁松
在我國資產階級剝削下,資產階級巨富但許多勞動者赤貧,我國貧富懸殊極其嚴重。而我國的主流媒體,對我國資產階級剝削使資產階級巨富而許多勞動者赤貧的情況,卻一直回避。尤其是回避我國的階級剝削和壓迫。
同樣,今年香港回歸十五周年的日子到來之時,央視等主流媒體談起香港又是一片讚譽和粉飾,完全缺乏對香港社會、經濟矛盾較深刻的揭示,缺乏對我國對香港政策的反思。例如,央視在香港回歸近十五周年的那段時間,天天都在談香港的成就,卻回避香港資本主義社會中資產階級與勞動大眾間的階級利益對立,不敢談香港這階級利益對立表現——嚴重的剝削及造成的結果——貧富懸殊。他們也不談香港的金錢政治。
馬克思主義指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香港的資本主義經濟基礎,決定了它必然產生一個為香港資產階級服務的上層建築。這上層建築中的最重要的部分——香港特區政府,幾乎完全由資產階級人士投票選舉產生;特首選舉的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廣大勞動者則沒有。因為特首選舉由許多香港資產階級及代理人組成的選舉委員會選舉產生的。以這樣的選舉產生的香港特區政府,也必然為資產階級服務。
香港這一屆的特首是由1,200人的選舉委員會選舉產生。1,200人的選舉委員會成員按38個界別分組產生。佔香港大部分人口的普通職工被歸於勞工界,只有60名名額(即只佔1,200人的5%份額)。而佔人口極少數的香港資產階級則按他們投資的行業,分屬於很多界別。這樣,香港資產階級及代理人以保險業界、航運交通界、工程界、商界(第1)、商界(第2)、工業界(第1)、工業界(第2)、金融界、金融服務界、進出口界、批發及零售界等等組別代表名義,控制了30多個界別組名額(由於香港有不少資本家開辦的私立學校、醫院,所以教育界、衛生界也被資產階級及代理人控制。而霍震霆是大資產階級成員,是「霍英東集團公司總經理,政府職員」,但他卻常以體育界代表面目出現。資產階級人士的多重身份及代理人的派出,足以保證他們控制絕大部分界別分組)。另據維基百科的《2011年香港選舉委員會界別分組選舉》講,勞工界投票人僅626人。這說明,香港勞工投票人只為香港勞工總人數千分之一不到。即遠超過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勞工或沒有投票權,或有投票權但沒有興趣或忙於養家餬口等沒有參與勞工界的投票選舉。廣大勞工認為,即使他們踴躍投票使勞工界的60名選舉委員會成員都能代表勞工界看法,也無法阻止控制1,200人的選舉委員會成員的絕大部分的資產階級的行為,無法阻止資產階級按他們的利益選出他們的代理人任特首。
香港特首選舉被資產階級操控,但媒體上卻有《中聯辦:行政長官選舉體現公開公平公正原則》的報道出現。我不知中聯辦為什麼說選出梁振英為新特首的選舉「公平公正」,難道佔香港大部分人口的普通職工只能佔有選舉委員會成員的5%份額是「公平公正」?而佔人口極少數的香港資產階級卻佔有選舉委員會成員的絕大多數份額是「公平公正」?
與常同香港資本家一起吃香喝辣、言談聊天從而屁股坐在資本家一邊的中聯辦官員的看法不同,香港勞動大眾認為行政長官選舉不公平不公正,整個選舉公開體現資產階級意志。今年4月,香港職工會聯盟的文章——《五一大遊行 團結改變現狀》就寫道:「新特首梁振英由商界主導,拂逆民意的不民主小圈子選舉產生。「梁朝」不用向普羅大眾交代,只向少數權貴負責,註定了特區政府將延續官商勾結,服務既得利益集團的管治路線,令香港社會進入另一個黑暗時代。梁振英在選舉期間為博取支持,一直擺出關注基層的形象,但參選期間沒有提出勞工政綱,沒有支持最低工資一年一檢,對於勞工界要求標準工時及集體談判權的態度又極度含糊。現時梁振英口中關顧勞工基層的最實際政策,還只是政府一貫的「派糖」技倆。從此可見,梁振英的施政方針仍是偏袒財團利益,漠視市民大眾的基本勞工權益和社會福利,只會令已經十分嚴重的財團壟斷、貧窮懸殊和工資偏低等問題更趨惡化。通脹飆升,樓價高企,存在已久的低工資、長工時、就業不穩問題得不到改善,再加上新特首的豺狼施政,勢必進一步向打工仔女開刀,勞工大眾除了團結抗爭,就沒有其他出路!」
佔人口極少數的香港資產階級卻佔有特首選舉委員會成員的多數份額,因此香港職工會聯盟的文章當然有理由指責「新特首梁振英由商界主導,拂逆民意的不民主小圈子選舉產生」。香港職工會聯盟的文章不僅反對資本對特首選舉的操控,也道出了長期以來香港「十分嚴重的財團壟斷、貧窮懸殊和工資偏低……通脹飆升,樓價高企,存在已久的低工資、長工時、就業不穩」等使勞工生活艱難的悲殘狀況。而這些使勞工生活艱難的悲殘狀況,央視等主流媒體和中聯辦的高官們卻不予揭露。可以說,從央視等主流媒體和屁股坐在資產階級一邊的中聯辦的高官們那裏,我們不能得到香港廣大勞動者的工作、生活真相,只能聽到他們對資產階級統治的香港的讚美和粉飾。例如香港職工會聯盟的文章講「就業不穩」,而央視卻說香港幾乎實現全民就業(即幾乎消滅了失業)。
從香港職工會聯盟的文章講「梁振英的施政方針仍是偏袒財團利益,漠視市民大眾的基本勞工權益和社會福利」來看,「偏袒財團利益,漠視市民大眾的基本勞工權益和社會福利」不過是延續以前董建華、曾蔭權兩位特首的政策而已(梁振英也說,他的政府不會對上一屆政府的政策作大的改動,只是微調)。今年2月,香港「職工盟社會事務委員會今天發起行動,抗議財政預算案一如以往,繼續袒護地產及金融霸權集團的既得利益,完全沒有提及任何長遠的財政體制改革,任由社會貧富懸殊問題加劇」,就表現了曾蔭權領導下的香港政府維護香港資產階級中最強勢的集團——「地產及金融霸權集團的既得利益」的狀況。
資本主義人剝削人的生產關係,以及香港特區政府維護這種有利於資產階級的生產關係的作法,必然使勞動者處於貧困狀態(相對貧困乃至絕對貧困狀態),並使社會貧富懸殊加劇。2006年底,香港紫荊雜誌刊登了香港人士文滿林寫的《市民貧富懸殊加劇應予關注》的文章。文章寫道,「香港過去幾十年的社會起伏及一些動亂不安的起因,都是因為社會利益失去平衡及貧富出現極端懸殊的情況下才爆發的。……目前的情況依然沒有多大改變和改善。低薪一族的人,月入不足六千元的人不但沒有減少,而且比五、六年前還多,達七、八十萬人。……從過去幾年工薪下調近二成,然租金及物價指數則沒有相應減少的情況下,有如滾水淥豬腸『兩頭縮』。」從文的文章標題和內容可見,資本主義香港的剝削和貧富懸殊由來已久,並且香港回歸後這些年更有加劇。雖然香港這「五、六年」經濟在發展、物價在上漲,但不少人的名義工資不僅未隨經濟發展而增長,甚至未隨物價上漲而增長(以補償工資實際購買力的下降),反而名義工資下降「近二成」,使「月入不足六千元的」「低薪一族」人數增多。名義工資下降而物價上漲,使不少香港職工工資實際購買力「如滾水淥豬腸『兩頭縮』」,處於絕對貧困狀態。
2007年2月,香港商報名為《貧富懸殊趨惡化 香港如何應對中產下流化時代?》的文章,也證實了文滿林「低薪一族」人數增多的講述。該文講道,「剛剛過去的2006年,香港出現了多年不見的經濟好景:全年經濟增幅料達5%、失業率從高位回落至4.5%、恒指衝破萬九點大關、港股總市值創12.7萬億元新高、豪宅市道屢創天價。但經濟增長的成果卻非所有港人雨露均沾——來自香港政府統計處的數據顯示,本港月入4000元以下的貧窮家庭於過去十年有增無減,由1996年第3季的85300個增加1.2倍至去年第3季超過187000個。」即香港經濟在增長,但「月入4000元以下的貧窮家庭」在10年內卻「增加1.2倍」。即10年裏物價已上漲許多的情況下,許多職工的名義工資卻還在下降,從而使許多原來月入4000元以上的家庭,墮入月入4000元以下行列,從而使這些家庭收入實際購買力「如滾水淥豬腸『兩頭縮』」。香港資產階級殘酷剝削勞動大眾10年,也是中聯辦的高官與香港資產階級勾結並漠視勞動大眾殘遭剝削的10年。
2008年一名為《聯合國報告:香港貧富懸殊亞洲最嚴重》的貼子,在許多網站貼出。僅據聯合國報告就知道香港貧富懸殊嚴重性,就知道不僅絕大多數香港人認為香港貧富懸殊嚴重,連國際資產階級控制的聯合國也承認香港貧富懸殊嚴重。這也證明,被國際資產階級控制的西方主流媒體稱頌的、號稱世界自由經濟楷模的香港,其實就是資產階級能最自由、最殘酷剝削勞動人民而致富的場所。但是,中聯辦的高官和主流媒體對此卻熟視無睹。
香港貧富懸殊極嚴重,首先是資本主義生產關係下資本剝削造成,另外,被資產階級控制的上層建築——香港政府政策也加重著貧富懸殊。香港「職工盟指出,香港在聯合國開發計劃署2009年的報告中成為全球貧富懸殊最嚴重的先進經濟體系。由於聯合國的報告是依據2007年的數字,今天香港的堅尼系數只會更高。……職工盟認為,究其原因,香港政府政策多年來向商界傾斜,無視勞資關係不平等的狀況,任由基層工人及小市民被大財團盤剝。結果造成今天香港貧富懸殊嚴重,堅尼系數全球發達地區最高!」
2010年11月「香港星島日報網站消息,香港一項就市民對現時香港貧富懸殊問題和關愛基金的調查發現,超過8成受訪者認為香港貧富懸殊嚴重,若情況持續將會加重怨氣。同時,也有近半數市民認為新近推出的「關愛基金」無助解決貧富懸殊問題。調查結果指出,近6成受訪者認為香港造成貧富懸殊的原因是大財團壟斷市場。」即超過8成香港受訪者認為資本主義香港貧富懸殊嚴重,近6成香港受訪者認為香港貧富懸殊是香港壟斷資本造成。
2011年10月21日,極力鼔吹資本主義南方都市報,曾刊登過名為《香港貧富懸殊 1.2%的富人佔有53%的財富》的文章,談及香港貧富懸殊。但南都卻在報道中講,「解決貧富分化要調整產業結構」。南都的意思是資本主義是好的,香港貧富懸殊不是資本主義生產關係造成,而是香港產業結構不好造成。但香港資產階級代理人曾蔭權也比南都老實,他承認資本主義必然貧富懸殊。南都報道講,「近日,香港特首曾蔭權在與香港青年進行網聊時提到香港的貧富分化問題。曾蔭權認為,貧富懸殊問題是香港的深層次問題,所謂的深層次矛盾就是永遠難以解決的問題,香港是資本主義社會」。即曾蔭權承認貧富懸殊是香港資本主義社會造成,而非南都所說的產業結構造成。
最近幾年,一談到貧富懸殊,有精蠅(英)總談用經濟發展來解決。似乎不消滅資本主義私有制,經濟發展了,貧富懸殊就可解決。2010年4月27日,香港職工會聯盟登出《貧富懸殊越趨嚴重》的文章則批駁了這種謬論,文章說,「回歸已經12年,在港人治港下,越來越有一小部份人比另外大部份港人要尊貴及富裕,他們的財富與日俱增,但基層港人的日子卻一天比一天苦。職工盟根據統計處資料,追蹤自1997年回歸以後本港收入分配的變化,結果發現香港經濟雖然比回歸時有大幅躍進,但低收入組群完全未能分享經濟成果,收入比12年前還要退倒」。香港經濟這10多年有很大發展,但香港資產階級攫取了經濟發展的成果,而廣大勞動者則不能分享經濟發展的成果,其結果是,香港社會的一端是資產階級財富的積累,另一端是勞動者貧困的積累——「基層港人的日子卻一天比一天苦」。這就是資產階級、中聯辦的高官和主流媒體力圖掩蓋卻不能掩蓋的事實。它表明,資本主義私有制下,經濟發展了,貧富懸殊仍會加劇
香港貧富懸殊下一些勞動者的貧困積累,可從2010年9月20日星島環球網《香港貧富懸殊嚴重 貧窮戶曾經每天只吃一餐》的報道名稱中,以及2011年12月2日財經資訊網名為《香港百萬人陷於貧困 逾七成人認同貧富懸殊嚴重》等報道,窺出其嚴重性。
今年4月28日,香港職工會聯盟的名為《工人日捱夜捱 財團盡享成果職工盟呼籲五一勞動節上街》文章講道:「2011年本港經濟增長達8.7%(以當時市值計算),大部份企業2011年的業績表現亮麗,……在巨額盈利下,不少企業的董事都獲大幅加薪,例如和記黃埔的霍建寧就加薪超過1,600萬元。然而,在去年通脹高企的情況下,不少工人的薪酬加幅都未能追上通脹。肥上瘦下的情況在經濟向好的時候變本加厲。職工盟及其屬會一直爭取合理的加薪幅度,但在缺乏集體談判權的保障下,僱員根本無從與管方談判,造成基層加薪幅度往往被壓低」。沒有工會與資方間的集體談判權是「不少工人的薪酬加幅都未能追上通脹」的原因之一,但更重要的原因是資本主義私有制下必然發生的資產階級對勞動大眾的殘酷剝削。因為最近10多年,美國、日本和不少歐洲國家的職工薪酬加幅都未能追上通脹。即職工薪酬加幅都未能追上通脹是資本主義社會普遍現象。
那麼到底有多少香港「工人的薪酬加幅都未能追上通脹」而使實際工資下降呢?達六成。《五一大遊行 團結改變現狀》在談到香港工人的實際工資增減時講,「六成工人實質工資下降 職工盟近日訪問來自保安、清潔、飲食、運輸、零售、建築及個人服務等行業的工會會員,瞭解其去年薪酬變化,發現平均工資加薪幅為5.7%(主要因為最低工資實施),稍微高於甲類消費物價指數(通脹率)5.6%。扣除了通脹,只有39.7%受訪者工資有實質增長,六成受訪者實質工資下降,生活質素每況愈下」。也就是說,這6成職工不是實際工資收入增長,但收入增速小於資產階級收入增速而使這些職工處於相對貧困的問題。這6成職工因為實際工資負增長而陷入絕對貧困。大多數香港職工陷入絕對貧困就是所謂「文明香港」、「自由香港」的現實,是資產階級、高官和主流媒體力圖用「文明香港」、「自由香港」、 「和諧香港」等稱謂力圖掩蓋的現實。這現實表現了資本主義香港的殘忍、黑暗。
香港資產階級的殘酷剝削不但表現在廣大職工實際工資負增長上,還表現在資產階級迫使更多職工加班加點、延長工作時間上,表現在更多工人無償加班上;表現在更多加班加點、延長工作時間的同時,廣大職工實際工資卻負增長上。《工人日捱夜捱 財團盡享成果職工盟呼籲五一勞動節上街》講,「職工盟亦指出,打工仔女不單加薪難追通脹,長工時問題亦完全沒有改善。根據統計處數字,2011年在全港280萬名僱員中,多達34.7萬人每週工時達60小時或以上,佔整體僱員13.3%。比2010年的27.9萬(約佔當年整體僱員10%)為多。……可見在缺乏議價能力下,基層工友無奈面對低工資及長工時的無間地獄。然而,除基層工人外,中上層的僱員同樣是長工時的受害者。根據統計處2008年的一項調查,有26.6%的訪者要超時工作,即大約71.3萬名僱員。其中經理及行政級人員、專業人員及輔助專業人員的加班比率更高達44.5%。而在整體70多萬加班者中,高達七成是無償加班。調查指全港僱員每人每週平均無償加班1.8小時。假設2011年加班的平均數字不變,則每年全港無償加班的時數達2.62億小時。以工資中位數52.4元計算,僱主每年坐享高達137.7億元的「霸王餐」,佔整體薪酬開支4,893.1億元的2.8%。職工盟表示,世界各國都致力將每週標準工時減至40小時,但香港的工時卻高踞不下。根據國際勞工組織的研究,全球每週工作超過48小時的工人數目佔整體工人22%,但香港卻佔41.5%,足足比世界平均高出接近一倍。除了工資及工時問題外,香港的基層及勞工仍然面對很多不公平對待,例如零散工缺乏法例保障、未有全民退休保障等。」
2010年8月21日的網路上,還登了文滿林《紓民困較縮窄貧富懸殊重要》一文。從這一文章和文滿林的《市民貧富懸殊加劇應予關注》看,文先生觀察了資本主義香港對勞動大眾的殘酷剝削後,力求香港地方政府對廣大勞動者的狀況進行改良,並為此向香港地方政府進言改良,以維護資本主義香港的穩定。當然,看文氏的文章比看央視等主流媒體和中聯辦的高官們所說更有價值,因為文的文章能更多地告訴香港普通大眾的工作、生活的殘酷真相。而央視等主流媒體和中聯辦的高官們則全在掩蓋資產階級剝削造成的殘酷真相。
《紓民困較縮窄貧富懸殊重要》講道,「從有關調查所見,家庭的水電煤氣費用以及跨區工作的車費開支,包括學童返學車資在內,約佔家庭收入三成以上,以一個四口之家1萬元收入為例,單單上述兩項開支已經消耗3000多元,剩下6000多元還得應付房租,日常生活開支只有三四千元可用。以目前物價指數來說,確實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生活之拮据也可以想像。一些家庭月入不過萬者,就更加不在話下了。目前,估計此類人士及家庭約有30多萬戶。他們若能得到政府適度支援,生活當立竿見影得到改善,而所需的總費用每年約數十億左右,不及一些企業每年盈利的五分之一。」從文章可見,對月收入1萬港元的4口之家,「家庭的水電煤氣費用以及跨區工作的車費開支,包括學童返學車資」開支,以及房租開支,總共就要用去月收入的約60%多。只有剩餘的3000多港元用來支付吃穿醫療等方面的開支,「以目前物價指數來說,確實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生活之拮据也可以想像」。
恩格爾系數小,被西方經濟學家們說成是生活富裕的表現。百度百科「恩格爾係數」講,「聯合國根據恩格爾系數的大小,對世界各國的生活水準有一個劃分標準,即一個國家平均家庭恩格爾係數大於60%為貧窮;50%-60%為溫飽;40%-50%為小康;30%-40%屬於相對富裕;20%-30%為富裕;20%以下為極其富裕」。香港肉類、蔬菜價格很昂貴(據網上資料,2011年6月,香港街市的「豬肉零售價則上升15%,目前達到每斤41港元至44港元」。2012年5月,牛肉「零售價則由每斤六十元九角升至七十元六角」。即香港豬、牛肉約為大陸豬、牛肉價旳兩倍。據近年發佈的《香港蔬菜日度批發價格》看,香港蔬菜批發價格,也高於同期大陸大城市的蔬菜零售價格。因此,香港蔬菜零價格,更會高於同期大陸大城市的蔬菜零售價格)。因此,香港這30多萬戶月收入1萬港元左右的貧困戶,他們旳收入大部分被迫用於支付住房、「跨區工作的車費開支」、「家庭的水電煤氣費用」等,只能有約2000多港元用於食物開支,其恩格爾係數只為20%多。按「恩格爾係數」的百度百科講,恩格爾系數「20%-30%為富裕」,但他們並不是生活富裕,他們生活「以目前物價指數來說,確實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生活之拮据也可以想像」。他們的恩格爾係數只為20%多,是他們的收入被資本主義高房租、「跨區工作的車費開支」(社會主義計劃經濟下,單位要解決職工的住房,使職工既享受極低房租住房,大多又就近上班,基本沒有「跨區工作的車費開支」)等所大量吞噬,從而無力用更多的錢用於食物開支的結果。
今年2月香港職工會聯盟的《要求政府修改財政預算案改善民生 實現財富再分配》就曾講道,「職工盟社會事務委員會今天發起行動,抗議財政預算案一如以往,繼續袒護地產及金融霸權集團的既得利益,完全沒有提及任何長遠的財政體制改革,任由社會貧富懸殊問題加劇。……職工盟表示,基層打工仔女沒有被納入稅網,但面對物價和住屋開支上漲,實質工資沒有提昇,生活難以應付,捉襟見肘。職工盟批評,財政司司長推出的退稅沒有惠及基層,只意味著收入愈多、物業愈多的人,所得的優惠愈多(當資本主義剝削使貧富加劇時,而《南方周未》卻極力讚揚這主要面向香港富人的退稅——筆者注)。……樓奴、房奴繼續被折磨 住房是一大民生問題,不合資格申請公屋及居屋的市民,往往需要把大部份入息花費在租金和樓價,職工盟批評今次預算案對此視若無睹。職工盟指出,市民期待的增建公屋、居屋及放寬其申請資格等願望全部落空。職工盟批評,政府一直不徹底解決住屋問題,只是將市民送入地產商和炒家的虎口,是向地產輸送利益的鐵證。」香港特區「政府一直不徹底解決住屋問題,只是將市民送入地產商和炒家的虎口」,使普通民眾的收入被資本主義高房租大量吞噬的情況,與香港職工會聯盟所說香港特區政府「財政預算案一如以往,繼續袒護地產及金融霸權集團的既得利益,……任由社會貧富懸殊問題加劇」一致的,是香港資產階級中最強大的房地產及金融集團操控香港經濟、政治的結果。
2012年4月的《五一大遊行 團結改變現狀》還寫道「貧窮戶創新高窮人逾百二萬 本港貧窮問題在過去十年沒有改善,本港連續兩年貧窮人口突破1,200,000人,今年上半年貧窮人口高達1,204,000人,平均每5.8人就有一人收入低於全港住戶入息中位數的一半,活在貧窮線下。貧窮住戶(四人家庭月入少於12800元)的數目更增至今年457,000戶,創十年新高。貧富懸殊不解決,社會不安的幽靈始終徘徊在香港上空」。
香港貧富懸殊長期不能解決反而創新高,再次說明,資本主義私有制下,資產階級剝削不會消除,貧富懸殊也不會消除,勞資雙方階級利益對立和階級矛盾也不會消除,社會不安的幽靈會始終徘徊在資本主義社會上空。它也說明,一切民主、和諧社會等粉飾言論,都掩蓋不了資產階級專權、資產階級剝削、貧富懸殊、勞資階級利益對立這些資本主義社會的殘酷事實。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